近年來,重慶市勞動人事爭議調解仲裁機構緊緊圍繞推進人社事業高質量發展大局,踔厲奮發,踵事增華,持續推進調解仲裁工作提質增效。
加強調解組織建設。推進調解組織組建。全市鄉鎮(街道)全部建立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全市已組建鄉鎮(街道)勞動爭議調解組織1028個。完善全市鄉鎮街道調解組織和調解員庫,在勞動糾紛多發頻發行業建立調解組織名冊。在工業園區建立區域性調解組織34個,建立勞動爭議預防調解綜合示范鄉鎮(街道)、工業園區調解組織85家。在1236家大中型企業建立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組建率達到60%。建立勞動爭議預防調解綜合示范企業63家、勞動爭議預防調解綜合示范商會2家。提升調解員素質能力。采取分級分類培訓,建立調解員市、區(縣)兩級培訓指導機制,每年對全市大中型企業、部分鄉鎮(街道)骨干調解員進行輪訓,各區縣調解仲裁機構負責轄區基層調解員的培訓,進一步提升調解員的政治素養和辦案能力。加強組織機制激勵。100個鄉鎮(街道)、2個工業園區已建立對調解組織的考評機制和經費保障機制,同時注重打造金牌調解組織,切實把有基礎、有亮點的基層勞動人事爭議調解組織選樹、培育、指導好,發揮示范效應。
完善多元處理機制。建立仲裁機構與相關部門協調機制。聯合綜治、司法、市高院、財政、工會、工商聯、企業家協會等7個部門出臺多元處理機制的意見,整合多方資源化解矛盾糾紛。加強與司法部門合作,南岸區、巴南區、墊江縣、城口縣、彭水縣等區縣在仲裁機構或者行政服務中心成立法律援助工作站。市級層面召開聯席會,指導區縣加強部門間協調配合。加強調裁審銜接。開展巡回仲裁、流動仲裁、駐點仲裁,將仲裁庭搬到基層一線。力推委托調解,將部分案情簡單、爭議不大的勞動爭議案件委托給基層勞動爭議調解組織進行處理,調解成功的案件及時進行仲裁審查確認,出具仲裁調解書。和法院聯合出臺加強裁審銜接機制建設的實施意見,建立法院、檢察院、人社局、工會、律協聯席會議制度。大渡口區法院在區仲裁院設立勞動人事爭議巡回法庭,通過修訂《巡回法庭辦案機制》,定期開展巡回審案。截至目前,該巡回法庭共審理案件30件,組織兼職仲裁員、人民調解員觀摩庭審共500余人次。創新調解方式。各區縣仲裁機構圍繞積極發揮調解組織作用進行探索。渝中區開展三方調解模式,組建由區調解中心調解員、工會工作專員和司法局專項工作人員組成的調委會,會同職工、企業和工會三方進行調解協商。江津區落行“一社區一調解員”,抽調社保、綜治、企業服務、法律工作者等30余人專門開展調解工作。推動川渝協作。推動川渝地區跨區域案件協同處理,定期交流疑難案件經驗,聯合開展業務培訓、案例研討及仲裁案件移送、文書送達。
提升仲裁辦案質效。規范爭議處理標準。及時梳理、明晰勞動人事爭議處理有關的法律法規適用意見,統一全市仲裁標準。根據案由分類系統梳理并組織編印勞動關系、勞動合同、人事爭議、社會保險等方面指南手冊,使爭議案件處理有章可循。同時,定期征集匯編典型案例和優秀仲裁文書,向全市仲裁機構發放,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強化“線下+線上”辦案指導。線下指導區縣加強立案環節的審查和管理,加大對疑難案件指導力度,加強集體爭議案件跟蹤督查,深入重點區指導督促辦案工作,做好風險防控。建立全市案件處理情況季度通報機制,落實涉疫、拖欠農民工工資、新就業形態、“雙減”、加班費案件監測制度,重點關注風險防控、仲裁立案結案情況和案件超期情況。線上大力推進“互聯網+調解”服務平臺辦案,結合運用仲裁員分片聯系指導制度與辦案系統平臺,定期對分管片區的案件質量進行抽查、業務指導。推進信息化建設。2021年4月底,上線“重慶微仲裁”微信小程序,加速推進“重慶易簡裁”平臺建設,以網絡視頻方式開展“云庭審”,推動勞動人事爭議仲裁從“便我”向“便民”轉變,滿足群眾對仲裁服務便捷、高效、智能的需求。2022年以來,全市通過“互聯網+調解”處理案件5000余件。